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是迄今为止在长江流域建设的地质条件最为复杂、技术难度最大的盾构隧道,因此也被称为世界级工程。目前,该工程已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月底将具备通车条件。近日,记者探访了工程施工现场,感受施工人员在建设中的不易。
“纬三路过江通道施工难度之大,在国内也实属罕见,S线一次性掘进距离长达4135米,降低水压高达0.77兆帕,掘进地层包括淤泥质黏土、圆砾、中风化粉砂岩、泥岩等上软下硬地层,对盾构设备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极高。”走在基本完工的纬三路过江通道中,隧道S线项目部常务副经理张林感慨说。
在2014年10月18日盾构掘进至778环时,由于盾构机在穿越硬岩段长时间停机以及长距离的掘进,造成盾尾刷破损,盾尾发生渗漏现象。
事发第一时间,张林连夜赶往现场并组织工作人员对渗漏位置进行了有效的封堵,为后续的抢险救援工作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尾刷破损易造成涌水、涌砂现象,严重影响盾构掘进,不能有一丝松懈。”张林说。
那段时间,张林每天身上都满是泥水,累了就在盾构机上靠着休息一下,直到3天后盾尾彻底堵住,他才有时间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睡了一个舒服的觉。
身为项目部的负责人,当时张林每天在将近50℃的隧道里工作12小时,衣服永远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看着这隧道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在一天天长大,马上就要通车了,心里满是喜悦。”张林说。
复杂地质长距离盾构施工,多项技术填补空白
纬三路过江通道分为上下两层,因此采用超大直径盾构施工,直径达到14.96米,是目前世界上第二大的盾构隧道。工程技术含量高,施工风险大,隧道最低点位于长江以下70米,要长距离穿越高强度岩石层,很多难题均为国内最高。
“盾构机要在江底掘进,江底的岩石就如一把‘磨刀石’,尤其是在穿越上软下硬的复合地层时,刀具极易磨损。”中交二航局项目经理部副经理王勇说,盾构一次掘进距离3560米,中间需要多次换刀和换盾尾刷,作业人员需要在7个标准大气压的高压环境水下操作,而之前没有可以借鉴的工程。
为安全高效地完成该项任务,王勇与项目部技术人员翻阅了无数技术资料,学习国外在高压环境下的饱和换刀技术,多次组织盾构施工方面的专家开会讨论研究施工方案,在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先进合理的管理组织下,顺利完成了盾构机7次饱和换刀和2次盾尾刷更换工作,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王勇的带领下,纬三路隧道盾构施工形成了12项专利,6项局工法,3项省部级工法。其中饱和换刀技术该技术在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中的探索使用在我国尚属首次,该工法相关设备的研制、开挖面稳定的保障、加减压流程、人员培训与医疗保障技术等,填补了国内空白。
监理细则达17份,连续4年评为省示范“平安工地”
“纬三路过江通道涉及深基坑、大直径长距离盾构越江隧道等风险较大的土建工程,以及风塔建筑等多种施工专业,现场需设置江北接线、江北明挖、盾构掘进、江南明挖、构件预制、附属工程等多个施工作业区段,这对于工程监理也是一个挑战。”上海建通总监办总监理工程师杨荣斌说。
杨荣斌带领团队根据工程进展,先后编制了盾构始发和掘进、地下连续墙、基坑工程开挖与钢支撑安装、混凝土结构工程等17份监理实施细则。根据工程进展情况举办了专题培训,不断提高监理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他根据自己积累的大型盾构施工监理经验,对工程的重大风险和工程重难点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监理重点,如盾构井和明挖段深基坑、盾构始发、掘进和接收等关键节点,按照技术标准和要求,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进行复查,确保质量合格和风险严控,确保了工程质量和安全。
今年6月22日盾构隧道贯通,各施工节点达到指挥部提出的目标要求,该工地也连续4年被评为省级示范“平安工地”。 本报记者 葛妍